“云峰会”:专家学者热议新时代教育科研
撰写时间:2021-01-26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 浏览量: |
受疫情影响,第八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采取线上为主的方式进行,吸引全国各地62.57万人次通过网络观看直播。在这场“云峰会”上,专家学者们“跨时空”地围绕“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使命、任务与机制、举措”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峰会上,诸位教育界“大咖”的精彩金句,小编为您独家放送——
教育要发展,教育科研必先行
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对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科研领域应当力争成为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的策源地、教师队伍成长的孵化器、教学模式创新的试验田、教育全域要素变革的源动力。
进入新时代,教育科研系统的同志们必须把握大局大势,明晰工作主题主线,以宏观格局和前瞻视野系统推进教育科研工作。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主任督学李璧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必须立足中国事情、国情和教情,将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战场和突破口。按照全球视野、中国立场、实践导向、专业能力的思路,构建我国教育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教育科学的基础和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
中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教育中心
我们要看到世界教育中心的变化,要看到国内高端人才紧缺的问题,要看到我们的政策优势。我们要坚持扎根大地、融通中外,用对外开放促改革、用改革促发展。我们要找到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水龙头”,把它拧开了,人才、资源、成果就会源源不断流出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教授
教育研究不能像唱卡拉OK
开展教育现代化研究,必须明确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深入开展教育现代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解决性研究,构建理论体系并指导实践是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归宿。教育现代化研究属于应用型研究,应用性研究必须以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为基础。现实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在问题没有描述清楚、解释清楚的时候,就直接给出了一个对策。所以现在一些地方,包括一些学校,提出解决问题招数时比较粗放,就像唱卡拉OK一样,大胆、大声、大概就能得高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是其系统性
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有赖于各个高质量教育子体系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这便是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通常而言,任何一种体系的系统性是体系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一个高质量教育体系,必定是系统性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极大张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应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作为寻求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出发点。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
本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什么?
要让更多的职业院校参与到先行先试的试点改革行列中,尽快探索和论证,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内在组织结构与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接、与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对接。以此为改革突破口,真正实现弥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不足,打通职教生学业上升通道,同时为他们构建具有多层次、多规格、层层贯通的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研究员
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研究:儿童立场与实践关怀
学校教育是一项育人事业。做有情怀的教育研究需要立足于儿童立场和实践关怀,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研究中需要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凸现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层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杨明全教授
“互联网+”教育的落脚点是教育
“互联网+”教育最后的落脚点不是在互联网,而是在教育。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要充分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要面向教育的现实问题,问题导向、愿景导向,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互联网+”时代,技术变革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深入的革命巨变,互联网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和冲击也应该是具有革命性的。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教授
扎根中国大地做有价值的教育研究
做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承续传统基因和理论基础;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呼应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决克服教育研究的误区;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融合、服务、支撑、引领教育改革。
——广东培正学院院长、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会长、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崴教授
教育评价与教育大数据要关注学生潜在能力发展
关注潜在变量,引入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评价方法,以学生个体或者是团体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学生潜在能力的表现情况。应用包括潜在类别分析、潜在剖面分析、潜在转变分析等基于潜变量的分析方法,分析纵向数据,探寻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分中心首席专家张敏强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有广阔发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实力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处于顶尖水平,但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港澳地区高校教育科研的综合水平较高,大湾区内地九市高校从事教育科研的人数较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需求旺盛,但广州以外地区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都不高。未来需要坚持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教育学科,明确服务大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教育科研合作目标定位,重点构建畅通的大湾区教育科研制度化合作机制、专门的协调组织、激励机制和信息系统,增强穗港澳之外大湾区城市教育学科的实力,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大湾区教育研究中心,使之成为中国教育研究联系、影响乃至引领世界的桥梁。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李盛兵教授
教育学本土化一定要包容和多元借鉴
教育学本土化需要有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实现教育理论学习与借鉴的“多元化”;需要研究者扎根中国大地,推进本土创新,累积地方性知识,走出“中西二元对立”思维藩篱,实现教育学的本土化与科学化。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晖教授
以实证研究的理论贡献为决策和实践服务
教育科研单篇论文的应用启示对实践的解释、对政策的支撑是一种浅显的服务。教育实证研究必须是在某一个领域的积累性的、长期跟踪的研究,再按照一定的技术对这种积累进行系统化梳理,形成某一个领域的比较完整的解释框架。实证研究及研究积累,不仅是为教育政策研究提供学理性的支撑,而且为教育实践提供深刻、深层、系统的解释和指导。这是教育科研部门服务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实践的优势专长。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重涵研究员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和教研员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要通过优质教研来培育,高水平的研究力量离不开广大教研队伍支持,因此新时代教研工作应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和教研队伍为关键任务,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竞技宝官方网站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曾令鹏
推动“品质课堂”工程建设,探索课堂教学新样态
“品质课堂”是一种目标引领,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境界追求。我们将以推进“品质课堂”工程为统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让每一堂课都呈现出更高的品质,让每一位学生都更加热爱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