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实录 | 李盛兵: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前瞻
撰写时间:2021-03-19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 浏览量: |
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和教师间的合作具有自发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的特征,离战略性、制度性和系统性还有较大的距离。另一方面,港澳高校教育学科研究实力雄厚,广东九市高校教育学科教师人数众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研究对广东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2020年12月25日,第八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以“云峰会”的形式召开。诸位教育界“大咖”围绕“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使命、任务与机制、举措”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今天,小编为您奉上第十一篇专家观点精华——
大湾区教育科研总体实力较强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实力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处于顶尖水平,但大湾区广东九市教育科研实力水平不高。香港有5所高校有教育学院,澳门有3所高校有教育学院,广东九市共有10所高校有教育学院。总体来说,香港5所教育学院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澳门10所高校,有3个教育学院的高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包括澳门城市大学、圣若瑟大学。广东珠三角九市高校有2所大学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山市和江门市没有教育学院。
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呈现五大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调查可以发现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有五个特点。一是参与合作研究的人员少;二是合作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是比较教育、教育社会学、STEM和教育大数据,其中国际与比较教育学科的教师占70%;三是以参与课题研究与合作发表论文居多;四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的高校主要是高水平大学;五是港澳与穗高校教育科研合作较多,与其他八市则合作较少。
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尚存四大问题
一是内生牵引力和外生推动力均动力不足。教育领域合作水平与科技方面合作水平相差较大;二是合作广度不大。参与合作研究的教师人数少,仅占整个教师人数的2%;三是合作深度不足。在合作申报课题和合作做课题上,缺乏国家级或省级重大项目,也没有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四是合作机制不畅。专门的协调组织还未建立,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和教育科研基金、课题项目,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促进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的四大建议
一是坚持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教育学科和服务大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教育科研合作目标定位;二是构建畅通的大湾区教育科研制度化合作机制,建立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专门的协调组织和激励机制,建立大湾区数字化教育科研交流、合作、服务的信息系统;三是增强穗港澳之外大湾区城市教育学科的实力;四是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大湾区教育研究中心,使之成为中国内地教育研究联系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