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 | 周爱军:高校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愿景

撰写时间:2023-02-24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浏览量:

    在第十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上,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周爱军作主题演讲《高校专业认证:发展历程与未来愿景》。
    周爱军在演讲中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高校专业认证的内涵,二是我国专业认证工作的发展情况,三是未来我国专业认证发展的前景和展望。

一、在历史回溯中认识高校专业认证的内涵

    专业认证经历过很多变化。最初的专业认证也走过要素性评价这样一段路,聚焦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要素性、资源性的东西。走过第一个阶段以后,大家觉得“没有条件办不好教育,但是光有条件不一定办好教育”,就从要素评价叠加了过程评价,即要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等具体人才培养环节的规范性、质量的保障问题。
    从西方教育评估观念来看,要素性和过程性评价很复杂,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干涉过多,可能加重学校负担,而且这样一种认证方式对于专业的要求不够聚焦,所以慢慢发展为目前的局面,注重产出性评价。美国工程研究与认证委员会(ABET)把面向产出的教育理念成功引入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聚焦各种要素、聚焦过程,所以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EC2000。
    基于此,周爱军用几句话定义专业认证,即:专业认证是一种专业的质量外部保障机制;它有两个目的、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判定专业人才培养是否达到了既定质量标准;除此之外还要评价专业有没有形成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质量保障是静态的,强调某一个时间节点专业的质量达标情况;持续改进是动态的,考察通过认证的专业在认证有效期内的质量情况是否得到认可,即要考察它的持续改进机制有没有、有没有效。
二、我国专业认证发展:从无到有,密切行业联系,强化质量标准,强调持续改进,形成中国特色

    重点介绍相对比较成熟的工程教育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工程教育认证是我们国家开专业认证先河的专业领域,这项工作有四个目的,一是吸引行业的参与,增强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二是要和注册公司制度相衔接,三是推动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流动,四是推动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工程教育认证这么多年来,我们推出了产业导向教育理念、国际可比的质量标准、反向设计的课程改革,强化了校企合作、教师的责任、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从而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促进了与工程教育行业密切联系。
    中国特色的师范类专业认证起步稍晚,但是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基础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关于师范类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要求,形成了很强中国特色的版本,即“一践行三学会”。组织体系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即管办评分离,发挥省级主管部门的作用,鼓励各个省级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机构。周爱军借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位核心专家的话进行评价:师范类专业认证提供了一个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平台,倒逼师范类专业转变,从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三、高校专业认证的前景和展望:从小目标到大使命
    从规模来说,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比较大、学科门类比较多,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建立全覆盖的专业认证体系。
    从目标和使命看,专业认证的初衷只是服务于高等学校的质量提升,这是小目标。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做的是小工作,但要完成大使命。什么是大使命?一是通过认证工作帮助、促进专业建立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向用人单位开放,用人单位能够切实参与到人才培养,他们的意见能够投射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规格的制定、人才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的评价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二是要与时俱进改进完善人才培养的标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的变化,要求人才培养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要做前瞻性的专业内涵的安排,发挥标准引领的作用切实改变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三是要建立可持续质量的改进机制。先有机制,慢慢上升为质量文化。
    从问题导向来讲,专业认证也出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一是认证工作的评估化,即忽视了专业认证本身的逻辑,没有聚焦重点;二是认证实施碎片化,即抓取一点,只看见树叶不见森林;三是认证过程形式化,即“认认真真走形式”,没有触及专业本身的改革,没有触及到课程设计和教师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变革;四是认证结果功利化,即对于认证的初衷认识不够,只是想过关,希望有这个“帽子”。
    从小目标到大使命,塑造我们面向未来的认证,要从三个方面做工作。一是要强化认证的制度性和规范性。二是认证状态保持机制。在认证的有效期内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并发挥标准引领的作用,包括标准体系不断优化,再就是标准内涵的更新迭代。三是不断完善认证产出评价。所谓产出,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产出,每一个学习单元、每一个课程,包括我们整个学生的培养周期,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
    最后,周爱军希望:通过认证工作的小切口推动整个中国专业教育乃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评价,能够有一个大的变化、大的起色。


    (本文根据专家在高峰年会上的演讲实录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