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 | 李亚东:我国教育评价发展反思与改革路径
撰写时间:2023-02-24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 浏览量: |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特别要“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可见,教育评价专业化建设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支撑。
一、发展反思: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沿革及国际比较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历史沿革
1985年全国高等教育评估问题专题讨论会决定以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为重点进行教育评估和试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和制度,这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计划、有领导的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端。随后,199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4年自2001年先后开展了普通高等学校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评估。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在此基础上经过从2009年至今的评估时间,我国建立了“五位一体”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即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
回顾过去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走过的历程,主要是从单一由政府直接组织、政府进行的行政性评估,逐步发展到“五位一体”多主体、多标准、多形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同时强调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推动学校加强自我质量保障。尤其是202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在二级指标和审核重点设置了“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引导高校自主分类、科学定位,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尺子,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特色发展。经过水平评估、合格评估、第一轮审核评估、第二轮审核评估,我们对学校的评价从一开始关注办学条件、基本管理、基本质量,已逐步过渡到对学校“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全方位评价。同时,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首次在文件中引导高校加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强调质量文化建设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
(二)高等教育评价的国际比较
如果对教育评价进行追根溯源,《大英百科全书》指出“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采取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以及定期进行的考试(公元前200年)”。对于高等教育领域,欧洲早期大学的质量保障已形成三种机制,主要包括教学开业证书、入学考试和校外同行评审。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沿革主要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转型升级,第一代评价以测量运动为主要标志,第二代评价主要强调目标行为模式,第三代评价强调为改进服务,第四代评价注重评价者与其对象的协商。
近年来,由于评价具有的反馈、调节和控制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评价观与管理观的融合,教育评价在教育宏观管理和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教育评价已成为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并成为一种促进教育向更加完善方向发展的动力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是否具有完备的教育评价技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高低的尺度。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也正向着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管理体制等方向发展,在教育理念方面注重面向行业企业的专业教育体系,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在教学模式方面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注重传授知识体系转变为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在管理体制方面则强调形成内外相集合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和质量文化。
二、改革路径:把握内在逻辑外部动因并有中国特色
通过回顾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发展沿革,目前虽然评价的实践如火如荼,但也面临着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理论研究也比较薄弱、方法也相对简单、技术创新不足,以及专业性不够强、专门人才匮乏的问题。此外,结合教育评价“是什么、评什么、用什么评和谁来评”的四大要义,当前教育评价也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主要包括被评对象不明确、评价标准不清晰、评价工具不智能、评价机构相对缺乏。
因此,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加强评价专业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具体到改革路径,首先要回归教育评价初心,充分认识到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评价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评价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发展;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学校不是评学校本身,而是评学校满足社会和学生、教师需要的程度;评价课堂教学不是评老师教的好不好,而是评教师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评价是对价值关系的解释,评价主体不能无视价值主体的存在;价值并不依赖评价而存在,通过评价不仅要选择价值、判断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发现价值、提升价值。
其次,把握评价的内在逻辑,评价发展伴随教育发展,要不断进行“否定之否定”。教育评价主要为现实的教育活动服务,是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作出价值判断,而判断的标准应该是现实教育活动中追求的共同价值。对教育评价的探索应遵循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此外,改革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这是教育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有之路,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注重深层次问题的破解。
再次,要顺应外部动因,充分认识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这四个因素对教育评价改革既提出要求又提供了条件。在政治上,教育评价要把“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作为重要原则遵循,将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作为关键目标追求;经济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也制约教育评价的发展;在文化上,教育评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必然会给驾驭评价活动烙上深深的印迹;在科学方面,教育学、心理学、管理量学和测量学等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赋能,是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基石。
最后,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不断加强教育评价专业化建设,培育专业机构、培养专业人才,也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本文根据专家在高峰年会上的演讲实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