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职业教育与培训分论坛精彩实录
撰写时间:2018-07-27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 浏览量: |
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所占的比例只有0.6%,在这么一个微小的土地中,创造的GDP却达到12.4%,因为它具有三个特点:最强的经济实力、最高的开放程度、最具有创新活力。
对职业院校来说,开展职工培训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促进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
要创新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和企业信用记录一定要挂钩,努力促进产教双向的共兴,打造宽广的信息服务平台,而不是孤岛的平台,这样才能做到协同创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研究员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有优异的办学条件,做到教师有大咖,实训有看点,实训有看点是指两个鲜明特点:设备要先进和课程有内涵。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就是要搭建平台和桥梁,成为职业院校、企业、研究机构交流共享资源的平台。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孙湧教授
香港职业训练局的成立是香港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职业训练局给香港职业培训机构、香港职业培训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设计指引,是一个培训的标准,分为七个等级,是政府承认的资历框架,是能够打通学术和职业教育的桥梁。
——香港职业训练局语文中心主管邱小燕首席讲师
积极构建面向全民的粤港澳大湾区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大系统、大联盟、大框架,实现优质资源在大湾区内共建共治共享。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高端人才,提升人才素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健康的心理接受外来的新事物,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新动力。
——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刘文清研究员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全体劳动力素质,这是赋予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职业教育能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素质劳动力要素充分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就像“咖啡”与“咖啡伴侣”,需要融合为一体。
——竞技宝官方网站副院长李海东教授
产教融合是创新连、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知识更新能力决定了人才的水平和劳动力的梯度。
要根据产业发展的态势推动学校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全按照产业链对接人才链,根据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需求设置人才专业。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戴青云教授
放眼全球,开放以及在此期间形成的营商环境是支撑湾区经济或者是城市群经济非常重要的驱动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发展中,提高效益指标是发展导向,其挑战在于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乃华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首先强调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融合。这种融合是教育目标、功能和价值的融合,是教育多样化的表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引起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社会的职业结构,从而需要职业教育作出相应的变革和调整来与之相适应。
——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陈伟教授
从学校层面看,教育进行改革传递到专业,专业必须要围绕地方经济产业服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马晓明教授
如果缺乏深度的产教融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包括了“三个高度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高度对接,教学过程跟生产过程高度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高度对接。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建新教授
焦点对话
【主持人提问】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协同,邱老师代表香港职业训练局,您认为香港职业训练局与广东有哪些合作的领域和举措?
【邱小燕】香港自2005年就陆陆续续出台不同的行业标准和资历标准,并于2011年跟广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立联系。香港资历架构除了对接欧盟之外,还跟苏格兰、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进行了对接,正在开展互认工作。香港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希望能够与广东一起推动职业教育在资历框架层面与世界接轨。
【现场提问】如何改变高职院校注重学历不注重技能提升的社会环境?请教各位老师,香港在泛珠三角、大湾区中如何起到引领作用?
【李海东】当前职业培训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目前还不能与学历等值互认。澳大利亚有证书换文凭,香港也有,我们还没有。证书换文凭就是等值互认,比如说拿到一个证书,再学点内容就可以拿硕士、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家长关注学历教育是无可厚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高职院校确实会遇到生存空间的问题,这在广东并不明显,但在山东、江苏高等教育大量普及的省份,专科文凭可能就没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我们要两条腿走路,把职业教育和培训统一起来。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概念,当前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学位的需求,日后再逐步增加优质职业培训资源,这样可能比较切合实际。
【邱小燕】这个问题真的是很好,不仅仅是国内的家长关注,香港的家长也一样关注。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专门派出一个小组进行调查。报告提出两个问题,首先是在文化层面上,家长感觉香港特区政府的宣传不够;第二是企业的责任,工资给的不高。
【现场提问】刘校长,您认为高职院校如何应对生源危机问题?
【刘文清】我说一个江苏开放大学的案例。江苏很多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中专学历,希望学历再提升。有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就希望孩子能通过江苏开放大学边学习边工作。2012年之前,全国一共有6所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广东、江苏、云南、北京、国家开放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终身教育体系,思想解放这块要更向前迈一步,高职和技工学校那么多的学生都希望学历再提升。广东高职生源的危机可能晚几年就会出现。我希望大家共同呼吁,这样广东的职业教育体系就能够真正横向纵向贯通。
【孙 诚】首先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观念的问题由来已久。邱老师也讲了,一方面是中国人这种传统观念固化,另一方面跟我们的理性判断也有关系。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有大小,但学习权利无大小,家长为什么唯学历论?因为没有别的标尺,我们的社会只能用学历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成功与否。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都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创新的姿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对我们的孩子负责。
【现场提问】第一个问题,澳门没有高职高专,如若粤港澳三地职校共同发展,澳门如何纳入到体系当中?第二个问题,香港跟澳门的联系非紧密,请问香港跟澳门有没有高职高专的交流?
【邱小燕】基本上没有高职高专,澳门有青年训练局负责职业教育。
【李海东】既然叫粤港澳大湾区,肯定就不能分香港、澳门、广东,你的、我的,他的,大家都是共享的。三家人一起过日子,就像在四合院里面,厨房是共用的,卫生间也可能是共用的,今天这家做的饺子可以端过来,明天那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也可以端过来。澳门的、香港的、广东的教育资源都是大湾区的,我们应该运用发展共享经济的思路来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发展。这就需要建立粤港澳教育发展协商机制,有一个绿色通道。比如说香港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它有余力提供给广东;广东有人力资源,而香港澳门需要人力资源,广东就可以向港澳提供,这些现象的出现,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了机遇,其实机遇就在问题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