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心成才——人生身心发展教育学
| 撰写时间:2012-08-30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 浏览量: |
著 者:王土荣(竞技宝官方网站教学教材研究室教研员)
出版信息: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内容:
专著站在中外百年教育与世界教育大师的肩上进行思考,以问题为课题深入探索,融入了自己16年一线的教育实践与16年教研实验的成果,以一位语文老师的务实和一位教育思想者的眼光,从人的生命高度,立足于人的一生,以生命的过程思考这教育的过程与意义,力求使教育与生命融为一体,特别突出顺应师生身心发展,成就人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追求教育思想的实质性突破,并形成了具体可操作的系列设想,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的具体示例。
著作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教育是由教育的人自己创造和发展的。人类只需要发展人的教育,不需要牺牲人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除了人的发展,教育没有其他的目的,也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教育的农业化。最好的教育依托是师生的身心发展资源。最好的实践是顺应师生身心发展的学教构想与有效操作。
专家评述:
自从2005年担任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以来,我对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思考就逐渐深入起来,在全国政协的会上,我非常关心基础教育,还提出过一些优秀的教育提案。与此同时,对活跃在竞技宝官网官方在线的教师和学者,也渐渐熟悉并成为教育的知音,土荣,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广东省语文科主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我们研究会的副秘书长。他有思想,有情怀,有追求,有教育历练,敢于担当。
我经常参加基础教育的各种研讨会,也参加过广东省语文教育的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和土荣有过较长时间的沟通交流。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人们自由活动空间加大的时代,给学生正确的人生导向与文化修养,即是具有比较发达的经济与比较开阔的世界视野的广东,也必须有坚实的文化底蕴,需要积极地继承和传播我国自己的优秀文化,更新和构铸自己的教育体系。土荣在这些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潜心探索,他忠实于人类教育精神,又扎根于广东的本土实践,探寻真理又直面问题,在33年的教育人生中,发表了160多篇论文,出版了六部教育专著。我翻看了一些,觉得他的一些论文与专著既有教育哲学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时代元素和理性的力量。
现在,他请我为自己付出许多心血的第七部专著《见心成才——人生发展教育学》作序,我欣然应允。
如何获得对教育的深层次的认识,《孟子·离娄上》有过论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生命哲学,其对脏腑经络等问题就有许多精辟的阐述。
弗洛伊德、乌申斯基、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大师的勇敢跋涉,开创了一条人生发展的研究之路,为人类的教育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1894年,我们在借鉴教育立国的日本移植的赫尔巴特理论,开始了现代教育的进程。其中,有人开始从人的角度思考教育的问题。
30年前,叶圣陶为陈侠的《论教育规律及其他》作序时说:“我盼望教育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把教育规律)精确地一条一条归纳出来”,“能尽早说明和解决教育方面的许多重要问题”。
1999年,世界经合组织提出“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研究计划;2002年,又开始了“脑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美国重点研究了言语和脑的关系,欧洲重点研究了算术、数学和脑的关系,日本研究了终身学习和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意欲等方面的脑与教育结合的研究。这些研究在很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正改变各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
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将为教育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源,可以形成了新的教育思维、教育心理与研制相应的教育策略。
如果你能够结合自己的教育人生读完本书,你可能会和我一样地生出一些感慨:
教育必须研究学生,必须研究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优质资源,一切的教育活动只能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为前提;一切的教育任务,如教育要求高低,教育内容的多少、深浅,教育方法的选择,只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确定。
如果对该书进行概括,我觉得有如下几点:
一是自悟式。土荣将人生发展教育研究作为自己十年研究计划中最重要的战略任务。该书的内容基本是自己在学习、实践中,自己感悟的,充满个性。他当过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与研究生的老师,做过科组长、级组长、教导主任、校长、市省教研员,浑身充满着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直率朴实与教育教学研究员的学养情怀,满脑子是说不尽的教育观察与思考。
他几乎整天都在教育的现实与理想中活着,思考的都是教育该怎样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怎样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
他执着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常常说出别人已经到了嘴边但又吞回去的话,在人们一边倒为新课改唱赞歌时,他明确提出广东语文的课改将是积极冷静与务实创新;他认为从欧美引入很多流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也造成了新的问题。
二是全景式。过去的教育研究,基本停留在学生1-12的阶段,土荣的研究将教师19—60岁的教育学习与教育实践行也与自己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在信息社会中不断学习,还注意成人身心发展的可塑性,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比较系统研究了怎样进行有别于中小学生的教师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三是世界视野。理论的建构还建立在对欧美日等国家百年教育史的基础上,特别全面地介绍了美国教育的正反两方面,没有像当下一些国外推介的论著以论择史选物,对以为宗又我拜为师的日本教育,研究尤其深刻,同时,还注意了有悠久教育历史的英国如何处理继承的问题;反思了有8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俄罗斯教育,可以说,一部书,经历十年,阅尽中外,是许多博士论文都达不到的,况且,土荣还在阅读与研究中融入了自己的识力与实践。
四是历史性。首先是通过历史发展的综述来分解和比较,如从春秋到科举到五四到新世纪,具有了史论的厚重!
专著以深刻的思索,反思了中华民族百年教育发展的历史,以比较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基础教育进行了新的把脉、梳理和阐释。
五是理论性。土荣是站在大师的肩上进行思想、实践与著述的,重点是教育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师生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构造学习和教育的新概念,逐步实现理想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更加理想的教育体系的构建。
他从人类教育的历程中,提炼了前辈的发现但更有自己的探索的教育结论,明确提出:人生发展教育的方式只能是农业化,最佳的教育方式是阳光雨露与精耕细作,必须对教育的工业化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有效的改革。
他的学术立足点非常平凡而坚实:教育的主体只能是身心发展着的具体的人。
他从教育规律的高度论述了人生发展教育的气候是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人生发展教育的土壤是民族文化及课程教材;从教育行动中抽象出了教育行为的准则只能是顺应师生身心发展。
他认为:人生发展教育的创新可以是教师身心发展资源的教育化;学生身心发展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大致呈现为学段与年龄的特征,必须使学生身心发展资源的自然转化为教育资源,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最好体现为具体的学科的教育成果。
六是科学性。如每一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生理、心理、认知和人格发展的主要特征。从生理心理与脑科学的角度研究教育,将教育研究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这是很有眼光的;因为生命最神奇的是人脑的生成与发展,特别是心理的活动、问题的求索、意识的产生、精神的解析,与创造发明。
土荣将更多的科学知识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如将儿童每天坚持基础学习与脑开发联系起来,因为读写算及学习后的复习,本身就是对脑功能的提高和开发。
七是操作性。本书贴近教育的实际和人的生活体验,在娓娓道来的行文当中,读者不仅能得到多方面启示,还可领会科学研究的精神、方法和范式。一些例述,文字不多,但蕴含的研究思路、方法、作风及对研究自身的认识都解释得十分简明和清晰。
我读第十三部分“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例述”时发现:本书并不枯燥地谈论重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视方法的可行性,而是把方法、理念及潜能作为一个整体,蕴藏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和精辟的论述中,在谈论方法时,强调观念的形成及潜能的开发,使读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八是创新性。现在课程标准的制订,主要是以教育现状及经验、教育学知识和对学力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展开的,为了实现更科学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课程开发研究和相关知识积累,必须反映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在体育、艺术等与身体感受性高度相关的教育课程研究,也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结合。
他提出的教育农业化、设计的《师生身心发展教育的评价标准》及“为人民服务”新解,我感觉很有新意,具有创造性与实际操作性。
九是数理化。我们常说,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来自高质量的问题设计、多层次调查、科学的分类整理、与准确的语言表达。5万多学生与2000多教师的问卷调查,问题的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有具体、明确的调查目的,用实事说话,有一定的深度,解剖了麻雀,发现了人生发展教育的实质问题和揭示了典型材料的深刻意义。
对问卷各种数据分析,依据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定量定性结合,研究和分析了师生教育的现状、成因、本质和规律,做出结论;针对师生身心发展与教育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的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更重要的是,作者站在学生身心发展的高度,熟练地运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很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为我们的人生发展教育提供了比较全面、准确、真实的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把原始资料信息加工成决策信息,它比一般的问卷调查与统计资料,能深入地反映客观教育的实际
还有我最赞赏的第十点:全人化。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也是国家发展纲要的核心。土荣的研究核心是以人的发展来发展人,将人生发展与教育紧密结合。为了人的发展,土荣十分注意开展个性化教育,强调师生要尽量多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将长处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使教育教学成为师生身心发展资源的智慧消费。如将1—12年级的教育与学生年龄学段身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注意力、个人意愿、动机、成长关键期、情感与创造性发展等身心发展资源转化为几百项具体的教育活动。
专著有气象,有激情,有学理,通读全书,能鲜明地感触到人文主义的精神和浓烈的生命意识,能体察到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奋发进取与自然谈定的教育情怀,有宏大叙事与细节描绘,人们可以从书中吸取各种营养,使自己的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活跃,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我是一位人文学者,我觉得:作为一个关系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土荣找到了教育与人类自身发展互动的内在线索。从专著中,可以感受到当代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折射出中国教育发展中问题和机遇,把握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希望,土荣继续与广大师生一起,锲而不舍,继续研究,不断吸收新时代的新成果,继续与广东的教育同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更广阔的教育领域进行新的探索,使我国的教育有实质性的发展。
虽然本书不可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个别问题的研究也还可以继续深入,有些教育活动还需要进行完善,但仔细研读这部书后,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身心发展的理解会更加客观,对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认识会更加切近本质:教育就是人生的发展,人生的发展就是教育。
(评者:包明德,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博导、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评论》社长、国家最高文学奖评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史料学会会长、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目录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我的教育思考简述
二、主要概念或观点阐发
三、事理呈现
四、问题说明
第二章 百年中外现代教育的演进与昭示
一、中国现代教育的演进与昭示
二、美日教育演进的分析与借鉴
第三章 几千年人类教育大师的思想与启迪
一、中国教育大师的思想与启迪
二、外国教育大师的思想与启迪
三、可资我们教育智慧消费的脑科学成果。
第四章 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出生前
二、幼儿期:(0岁—3岁)
三、学前期(3岁—6岁)
四、小学期(6岁—12岁)
五、初中期(12岁—15岁)
六、高中时期(16岁—18岁)
附:男女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智力差异
第五章教师的身心发展
一、前教师期(18岁—22岁)
二、青年期教师(22岁—40岁)
三、教师中期(40岁—60岁)
四、教师晚期(60岁—死亡)
附:男女教师思维和感觉的差异与探究
第六章 农耕教育形式的选择
一、教育历史的深刻揭示
二、农耕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教育“农夫”炼就
四、关键时期的春风化雨
第七章 教育气候的营造
一、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教育
二、社会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发展
三、恶性污染的教育大环境
四、营造创新性教育气候的必要与可能
第八章 教育土壤的改良
一、民族文化的深层研究
二、人类优秀文化的吸收
三、教育文化的改良
第九章 教育养料的优化
一、主要课程的流变
二、主要教材的发展
三、课程教材的新构建
第十章 教育行为的规范
一、教育与身心发展
二、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
三、身心资源的智慧运用
第十一章 教育的阳光雨露与精耕细作
一、学生的阳光雨露与精耕细作
二、家庭的阳光雨露与精耕细作
三、教师的阳光雨露与精耕细作
四、学校的阳光雨露与精耕细作
第十二章 学生身心发展的年段教育状况
一、1—6年级
二、7—9年级
三、10—12年级
第十三章 将学生身心发展转化为德育资源
一、出生前
二、幼儿期:(0—3岁)
三、学前期(3—6岁)
四、学生发展最关键阶段——(1—9年级)。
五、高中期(10—12年级)
附1—3
第十四章 将学生身心发展转化为学科资源
一、学生身心发展与音乐教育
二、学生身心发展与体育教育
三、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教育
四、1-12年级的操作
第十五章 将学生身心发展资源转化为阅读兴趣
一、目前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二、把握国内外的优秀传统与教学要求
三、我们的基本选择
四、我推荐的1—12年级的读物
第十六章 将学生身心发展资源转化为写作动力
一、强化顺应身心发展的自然表达
二、将身心发展与学习成果形诸文字
三、为学生提供大量可选择的表达话题
第十七章 身心发展资源的教育开发(18—22岁)
一、认知与人格发展
二、标志性言行
三、1—4年级的学习历程
第十八章 身心发展资源的教育历练(23—28岁)
一、认识人师的“自我”
二、自己兴趣、特长与教育的结合
三、以优秀教师自励
四、在读书中夯实教育的底蕴
第十九章 身心发展资源的教育发展(29—39岁)
一、发挥潜能,活力教育
二、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三、反思与记录教育过程
第二十章 身心发展资源的教育创新(40—55岁)
一、保持热情与精力
二、以研究为主,提高教育人生的含金量
三、改变自己的教育环境
第二十二章 身心发展资源的教育升华(55—60岁)
一、沉淀
二、净化
三、立言
第二十一章 基于师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例述
一、家庭实践——一位家长的自述
二、学校实践
三、课例特写
后记
后记
这部学术论著,是我今生最为用力的,拳拳于此,耗去了我6年的精力。七易其稿、七易其名,为写书收集的资料,超过了1000万字,进行的书面问卷达53769人次。
这部书,起源于2006年我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讲学间一次非常朴素的对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一直没有找到一条简单而又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学术理念与教育规律的路子,为什么总在皮实之间进行花样的翻新和无效的折腾。
这部书,定调于非常意外的一次发言:广东省教育厅在东山宾馆召开了教育厅读书汇报会,我作了发言,内容主要有四点:一是需要形成自由思想的学术场;二是需要把握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根;三是亟待创新教育评价,形成行政合力;四是容许用个人声音进行学术探索与具有特色的创新实验。
厅长认为我的发言很好,并专门约谈,他觉得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中国学生现在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奋但又非常缺乏创新尤其是原创精神和能力的,我们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究其原因,我们回避了本质的问题,我们应该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希望我再深入思考并写点文章。
我告诉他,从2006年起,我就在写一部关于学生认知心理与写作的专著,已经杀青,但未付梓,想再打磨成个人里程碑式的专著。最近,我在研究1—12年学生的身心发展,提炼了标志性行为,想给写作找个坚实的具有规律性的支撑点但没有形成写书的打算。
后来,他看了我的文章提纲,觉得应该写部专著。我思考再三,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资源写一部比学生写作学上位的有理论深度和实际效用的以人立意的教育专著。
为此,我带着许多新的疑问,请教了多位学术大家,参加了许多会议,发表了无数感言,虽然也有许多收获,但失望之情一直挥之不去。
我试着以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规律为指引,对主要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大范围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在大量数据与事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对1-12年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育思考与实践设计,并在不同的实验基地进行了初步的实验,重点问题还进行了反复的求证,我力求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能够建立在“人”的核心需求上,真正适应师生并促进师生的成长与发展。
我有时自我调侃说:这是一部狂妄之作,也是我一个书生不能承受的“负担”。但我等了33年,我一生没有多少个33年,只好自不量力自我前行。
这本书的面世,有别于现在的许多教育论著,如果算成果,这成果表面是我的,更是我的师长和同事的:正如每一位儿女的成长,无不得益于父母的无私奉献和精心抚育。
这书表述的是我初步形成的教育思想与初步进行的教育实践,一些核心概念也显得陌生,内涵与外延都需要进行必要的界定,在六年的思考中,我经历了许多思想者的痛苦,充分地体味了鲁迅“哀痛者与幸福者”的真正含义,我得到了许多人的鼓励,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宽容,今后,仍然需要得到大方之家的继续批评与指教,也只有如此,人生发展教育学这棵幼苗才可能根植于土地,并在阳光雨露与精耕细作中茁壮成长。
今后,我将在教育规律具体体现为高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中小学生写作方面作出切实的原创性的研究,并贡献给我的祖国与我的师长、我的学生。
这本书能够面世,我心里还充满了许多感激,我感谢所有给过我关怀和帮助的师长和同事!特别是八年如一日给我选购了百多本中外教育论著的老学人梁冠超、二十多年来含辛茹苦地为我提供最优质服务的妻子及为该书编辑出版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的责任编辑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