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省教育研究院一行9人考察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情况。1988年,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委托、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市开始中小学课程改革,至今已有25年。这25年上海市的课程改革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素质”这个目标开展。课程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8年~1997年,称为第一期工程;第二阶段是1998年以后,称为第二期工程。
一、课改第一期工程解决的问题和方法
1988年在山东泰安召开的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在统一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自此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只有一套课程计划、一套教材的局面,全国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写八套半教材。上海编写了其中的一套,并有明确的特定要求:适应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使用;可以自己制订课程计划;可以自己制订教学大纲(上海改为课程标准);中小学课程教材统一设计。为了切实开展好课程改革,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作为课程改革的决策机构,并专门拨款,给予政策保障。
(一)课改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改革的指导思想。课改的方向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课改的主题是“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课程教材为应试教育服务转向课程教材为素质教育服务,把单一化的课程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课程模式;二是既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又提高教育质量,既加强基础知识又培养能力,既提高综合素质又发展个性。 为使课程改革平稳进行,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试验与稳妥推广相结合。
(二)课改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思路。课程改革第一期工程的理论依据是“三角形课程论”。它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三角形”的中心;以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学科体系为“三角形”的顶点;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社会需要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以学生发展规律作为课程编制的认识论依据,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编制的逻辑依据;这个“三角形”不是刚性的,不是等边“三角形”,而是可变的,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
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首先,制订培养目标,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培养目标上。1988年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上海市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个性的发展”和“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这个目标后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肯定。其次,将素质教育落实在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上 。建立了“三板块”的课程结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形成了“三线一面”(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一面:各学科教学)和“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德育体系;设计了“四个学科群”(思想政治类、工具类、知识类和技艺类)的学科系统;增设新课程并更新传统课程。这些改革有利于加强德育,打好基础,发展个性,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再次,将素质教育落实在课程标准上 。课程标准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所制订的系统的、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在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作了改革并提出具体规定。第四,将素质教育落实在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上。教材体系强调基础学力的培养,也就是强调学习的基本态度、学习的基本能力、学习的基础知识。教材体系的改革还强调体现时代特点、学科特点、学生认识特点。教材内容强调基础性与先进性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结合、科学性与可读性结合。
(三)课改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上海市课程改革能够健康顺利地实施,主要是抓好四个重要环节工作。一是领导、管理和宣传。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部门以及新闻单位对课程改革充分重视,相互配合支持。积极试验,以点带面,面向点靠,逐步推广;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强调从实际出发;边研究边实践,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程教材改革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在课改过程中通过各种媒体对社会、家长进行宣传。二是重视师资培训,改革教学过程。集中培训与经常性培训相结合;课程教材培训与教师进修相结合;转变教育观念与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相结合。组建了上海市学科中心教研组、考试评价研究小组和学科教研基地,研究和改革教学过程。编写出版各学科《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教学系列参考书60多种,以及各种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三是课程实施保证。教学场地的改造、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学具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经费的投入,充分保证了课程实施。四是考试评价的改革。文科开卷考与闭卷考结合;理科笔试与实验操作考试结合;英语笔试与听力考试结合。在个别学校积极试验学分制。
(四)课改的效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上海市第一阶段的课程改革历经近10年所产生的效果:学生与社会接触多了,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学生在学习能力、动手动口能力、选择专业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上海课程教材改革得到原国家教委的肯定,也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和重视。课改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三板块”的课程结构中,选修课、活动课板块的课程数量相对偏少;应试教育影响课程计划正常实施,高中二年级下半学期用于会考,初三要有一个学期用于毕业考和升中考,高中三年级全年用于高三会考和高考复习,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二、 课改第二期工程解决的问题和方法
第一期课改工程之后,恰逢世纪之交,科技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成为影响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从 1998年进入第二期课改工程。
(一)课改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改革的指导思想。课改第二期工程是第一期工程的继承和发展,主题是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更体现新时代的要求。主要解决三大问题并处理好十大关系。其中,三大问题是:如何更有利于加强德育;如何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以信息化带动课程教材现代化。十大关系是:统一性与选择性;基础性与先进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科知识与综合知识;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开发潜能与塑造人格;教育文化与技术文化。同时,确立课改的指导思想:课改是一项多因素、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辩证地处理各种因素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课改是一项继承与发展的工程,要以突破性的重大改革带动继承与发展,使课改有质的飞跃;课改是一项理念与操作变革的工程,没有理念的变革,操作的变革只能是简单的重复,而没有操作的变革则理念的变革无法成为现实。
(二)课改的理论与具体思路。
1.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重视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实行因材施教。本次课程改革建立了总学力观。总学力由“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三个层次的学力所组合。基础性学力:培养学生爱学习的态度;基本学习能力;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发展性学力:培养学生发展观;自学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调控能力;发展性的基础知识。创造性学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问题性的知识。
2.建立新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形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细致的课程结构。上海市为此重新建立了一个以功能型课程为主干的多维度课程结构:主干维度是功能型课程;第二维度是课程形式;第三维度是课程实施形态。功能型课程有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培养,它的要求和内容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至精至简,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努力学好的,打好终身受益的基础。拓展型课程侧重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它的要求和内容具有广域性、层次性、选择性,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办出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研究型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它的要求和内容是研究性、开放性、实践性,重在过程,重在培养,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培养,去影响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等多种学习方式。三种功能型课程也是相辅相成的,既继承我国教育重视基础的传统,又发展了现代教育的新特色。课程形式有分科形式和综合形式,两种形式有机统一在一个系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相互替代。课程实施形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基础型课程基本上采取必修课;拓展型课程少数采取必修课、活动课,大部分采取选修课;研究型课程基本上采取活动课。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做法。
1.重新审视各门学科的功能,分析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找准学科改革的突破口。语文、数学、外语、信息科技等学科的功能不仅是工具学科,也不仅是思想教育的学科,更是文化教育的学科,不仅要学得、要练习,更要习得、更要运用,更要积累。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自然等学科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是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等。思想政治、社会、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功能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更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和国情教育,要讲究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重视联系实际。艺术教育、体育、劳技教育等学科的功能不仅是艺术、技术的教育,审美和健体的教育,也具有开发学生全脑的重要功能,因此,不能忽视这些学科的教育。总之,通过学科功能的重新审视和对学科历史、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抓准学科改革的突破口,取得实实在在的改革效果。
2.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和应用。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初中、高中也都开设必修课。同时积极推行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普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末高中生基本普及信息技术,90年代末初中生基本普及,最近几年小学生将基本普及。
3.强化英语教育,积极试验双语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到高三年级达到英语基本过关。保证每天有一节英语课,提供多套教材供学校选用。加强师资培训,创造英语学习环境,改革英语考试和评价方式,除了笔试,还重视听力、口语考试,举办英语等级考试,激励学生学好英语。此外,还在有条件的学校试验双语教育,促进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交际能力提高。
(四)课程改革的组织实施。除了延续一期课改工程组织实施的成功经验外,二期课改又有若干新的做法。第一,建立课程改革研究基地。在第一期工程是试验基地,即是先制订好课程计划、编写好教材再让学校去试验,二期改为研究基地,每个学段有50所学校,三个学段一共有150个课改研究基地,参与课改研究和实验。第二,成熟一门学科,推广一门学科。1999年推出英语、信息科技教育,2000年推出音乐、美术、劳技、自然、综合科学,2001年推出体育、语文、地理等学科,2002年其他学科全部推出。第三,宏观整体的改革与微观具体的改革同步互动进行。第一期工程是先制订宏观的课程计划,再制订微观的课程标准,结果双方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协调解决。第二期工程是双方同步互动进行,双方发现问题就及时协调解决。第四,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考试评价改革同步进行。教师培训是课改成功的关键,课程评价改革是课改的导向和调控。因此,在实施中推出一门新学科就及时地抓好教师培训和考试评价改革。第五,开发、制作多种媒体的教材。根据学科教材编写的需要,有的采取印刷媒体,有的采取电子媒体,使教材更好地体现学科及内容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三、上海市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务实。上海市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基础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的突出问题,力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和发展。第一期课程改革主要解决当时的突出问题即应试教育和学生的能力、个性培养问题;第二期课程改革主要解决如何更好加强和改进德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以信息化带动课程教材现代化的问题。当前,我省中小学课程的突出问题是课程内容过多、过难,内容的安排和选择不够合理,学生的学习负担重,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建设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说,目前我省课程改革的思路与上海市的改革思路是一致的。
(二)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比较科学、合理。上海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顶层设计,注重理论指引。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多种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期工程建立了“三角形课程理论”,制定了素质教育目标;结合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第二期工程建立了总学力观并建立了一个以功能型课程为主干的多维度课程结构。顶层设计比较科学、合理,为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与上海市课程改革研究工作相比,我省现在的各学科课程教材改革发展课题组需要加强理论研究,需要重视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建立好课改理论基础和课程结构。
(三)课程改革领导力的研究和实施到位。课程领导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美国学校重建运动的发展,课程领导问题引起了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上海市的课程改革尤其重视这一点,分别从课程改革、课程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等视角对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课程领导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加强对课程教材改革整体试验工作的领导,确保课改试验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上海市教委专门设立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协调、管理和指导课改基地学校的试验工作。各区(县)教育局根据市教委的要求也相应成立了区(县)级课改试验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指导、协调本地区课改基地学校的试验工作。同时,试验学校也成立课改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直接负责学校的试验工作。
在课程改革领导力方面,我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均相对单薄,需要大力加强。一要成立省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二要加强对课程领导力的理论研究,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学校的课程领导的目标、功能和具体任务;三要总结我省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经验,精选一些课程领导力方面的案例,为深化课程改革作示范。
(四)课程改革保障措施得力。为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上海市建立了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分工负责与协作联动、专家咨询指导服务的保障机制,还改革学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专项培训,建立研讨培训机制;改革评价考试与招生机制,发挥评价对课程改革的正面导向作用;建设基础竞技宝官网链接下载体系,全面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这样,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领导落实、经费落实、规划落实、政策落实、评价落实,形成了整体提升、特色发展的课改新格局。课程改革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省应加大学习借鉴上海市成功做法、先进经验的力度。
(考察组成员:李文郁、钟守权、王土荣、王益群、黄自成、吴有昌、陈式华、胡军苟、庞春敏。执笔:吴有昌,审稿:李文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