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撰写时间:2014-01-13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浏览量:

    根据《关于组织我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成果交流活动暨参加2013年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展示活动的通知》(粤教研院教2013〔23〕号),收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成果总计252篇(例),其中教学课例71例、教学设计86篇、教学论文95篇。经组织专家认真评审,评选出优秀课例69例、优秀教学设计58篇、优秀教学论文67篇。本次活动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小学生道德素质建设,认真实施教育部印发的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而组织的活动。综观本次参与展示交流的教学成果,总体上扣紧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全面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体现了人本德育、生活德育、开放德育、实践德育等现代德育思想,融入了启发式、体验式、参与式以及活动教学、合作教学、情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我省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新成果、新面貌、新趋势,对增强本课程实施的理论创新、政策引导、实践指导具有积极的价值。
    一、优秀教学课例总体上表现了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意识,贴近生活、贴近儿童、贴近社会的教学内容处理能力和注重个体体验、注重社会实践的品德行为指导能力,彰显教学对德育之真、生活之实、真事之美的执着追求
    优秀教学课例有四大特色。一是教学思维清晰、主题层次错落有致。如东莞市胡嵘苹老师执教“家乡的月儿明又园”,教学以夜中月、诗中月、家中月、月下行为线索,引领学生在观察、探索、感悟之中历经自然之月、文化之月、情感之月和感动之月的多重洗礼,学生在动手动脑之间,自主性积极性情感兴趣充分调动,民族精神、人文情怀、科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互动合作中启蒙、升华。二是张扬尊重儿童、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教风。如江门市刘慧茹执教“海外华人的中国结”,以侨乡资源为线索,教学贴近现实和乡土,爱国、爱乡情感饱满。华人寻根、心系家乡、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提炼精准,引领有效。祖国人民与华人情相连、心相映、同呼吸、共命运,思想意识升华到位,学生参与、体验充分。三是传统教风与现代教法交融。如潮州市王振中老师执教“灿烂的姐妹花”,教师引领正向与学生自主感悟共生情感、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与传统图例教学、演示教学和学生上台展示相结合,学生自我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展示,师生表达爱国情感自然浓烈,认知深沉,有效落入学生行为。四是体现了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和创新意识。如汕头市林伟芬执教“吹向世界的中国风”,教学以中外交流为径、教材与现实资源交互为纬,有效实现历史与现实共生、爱国与世界情怀互动,行为训练细致入微,对本课程文化类课而言极具示范价值。深圳市彭艳老师执教“不一样的你和我”,运用“不一样的圆”启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将创意教学巧妙融入儿童创意意识培养,可谓创意教学经典。
    二、优秀教学设计体现了解读课标准确、分析学情实际、处理教材开放、设计活动有效等特点,并注重将课标、教材、学生、社会生活与活动过程整体链接
    特色鲜明的设计有三类。一是朴实细致型。这类设计紧贴儿童及社会生活,如涓涓溪水。如深圳市殷红老师设计“夸爸爸,赞妈妈”一课,整体设计平实、设计贴近儿童、贴近生活,注意挖掘生活细节启发家庭亲情;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活动方式得当,调动全员参与;教学情感调动适宜、饱满。二是激情感染型。这类设计注重情感渲染,炙热如烈。如潮州市王少娜设计“小鸟与榕树的对话”,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态情感的多元体验,形成美与丑、爱与恨、善与恶的碰撞;三维目标有效落实,学生主体体验、活动贯穿始终;品德与社会性提升层面,修养与实践承接、个性与社会性相融。三是创意新风型。这类设计彰显教学机智,如神来之笔。如中山市的王雅琪老师设计“我的这一年”,其中的“成长之门”活动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直观生动感受成长;“风宝宝吹吹”游戏趣味盎然,成长的收获、快乐跃然纸上;“挑战宝箱,展示能量”将传统的“说成长”转化为“体验成长”,提升教学效度。江门市陈祥浓设计“小鸟与榕树的对话”,三次对话设计层层深入,独具匠心;“调查社区树木”、“认养一棵树木”是为精妙之笔,将环保意识和行为高度融合。
    三、优秀教学论文普遍具有论题基于实践经验,论述借力先进德育理念、观点和方法创新,具有一定教学指导和启示意义等特点
    比较突出的有三类论文。一是教学理论创新。这类论文或在自身实践基础上创新新思想,或将原有教学理论实践性创新。如深圳市梅燕歧老师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下生活德育策略实例》,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和策略,将学生主体性融入情境创设、材料运用、自主思考之中,拉近文化历史题材与学生的距离,引领学生的道德与社会性的内在建构。珠海市曾华老师的《“磨课促成长”教研新方式的探索与实践》,用充分的实例,较系统阐述了“磨课”教研的理念、内容、策略和方法,对解决本课程实施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价值。二是课程实施政策引导。这类论文针对本课程实施的政策性不足,提出建设性思考。如云浮市郁南县潘荣邦的 《加强品德课程管理,提高育人实效性》一文,立足政策、课标、时代大视野,以强化管理为抓手,以改革教法为支点,以增进情感为纽带,对本课程改革发展有全面、深入的指导意义。三是实践创新。这类论文就本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策略进行实践性、操作性探索,是本次论文交流的主体。如广州市李晓程老师的《品德课程研究性学习有效资源整合的探究》,抓住研究性、资源整合这两个本课程实施的难点和突破口,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小组合作、生成互动等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归纳出历史、社会资源运用于本课程的指导策略,拓展了本课程教学时空,有效增补了本课程教学社会性的弱势。深圳市徐文玉老师的《小学品德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探索》一文,对品德课中合作学习的正向策略和误区进行了理论和实操多维剖析,具有理论视角、课程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又如东莞市老师的《增强活动体验,凸显育人实效》,紧扣学生心理及道德认知螺旋递进特点,在不同学段同类主题比较中、在课文主题与课外选题的作用中、在学生经验与理性知识的升华中,阐述体验教学的实际、行动、多元、理性等价值,系统、实际而有创意。中山市梁巧娟的论文《巧用语文学科文本素材为品德与生活锦上添花》一文,从比较品德与语文两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对品德课程的任务有作者独到的判断和看法,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实施交互作用开辟新思路。
    四、本次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注重活动表现,基于课本教学任务的现象问题比较普遍。对本课程教学而言,理念、心态是根本,技能、方法是枝叶。部分课例显示,一些教师仍不十分了解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策略,习惯于“我是老师我教你”的知识性教学意识,在课堂上刻板地教道德、教知识。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教学相长,而是互相敷衍。对本课程而言,老师如果带着“我教你”或是“我们来作秀上示范课”等心态上课,教学还没开始就彻底失败了;如果老师是带着关注儿童在品德与生活方面的困惑、带着培养儿童成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带着如何与他们亲切沟通交朋友的心态等来上课,那么,本课程教学还没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同时,在教学技能方法上,如何突破感受性、思想性有余而道德的内生性和行为的体验性不足或虚构等困局,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转化为行为,是本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教学研究中的主观倾向制约育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教学论文绝非仅为写展示教师的写作技巧,它是教师在实施本课程中的教学思想、经验的反映。一些教学论文、设计中的观点单凭教师的感觉、经验,既无理论支撑,又无实践明证,显示教师脱离学生实际的主观倾向。也有教师解读课标、分析学情头头是道,但教学实施与前述解读分析毫无关系,这也是一种主观倾向,是理论与实践分割的主观倾向。不与学生对话、不考虑学生因素,再好的教学理念、设计都是毫无用处的。本课程教学的生命是立足儿童实际,是践行育人为本的本能课程,因此,教学论文、设计必须以优先考虑儿童、全面服务儿童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哪怕只有片言只语的心得,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教学中的 “多”与“少”之问。在教学设计、课例中普遍存在这样几个多与少:考虑学生共性多、关注学生个性少;看学生问题多,发现学生优点少;教学依程式走过场多,呼应学生关切少;学生说“懂了”多,说“不懂”的少。这些“多”与“少”蕴藏着哪些教学缺失,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四)抄袭现象。在本次报送的教学论文、设计中,发现少数抄袭现象,经过专家审查后,这些成果一律取消参与评审资格。


                           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社会科
                                   2013年1月13日

(共被浏览次数:1087 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