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竞技宝官方网站一行9人赴浙江省考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情况。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领导、部门负责人、部分教研员介绍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改重点工作。考察组还收集分析了相关文献材料。
一、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本情况
2006年,浙江与全国不少省份一起踏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之路。然而,几年过去了,很多学校又回到“应试至上”的老路。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浙江省再次踏上深化高中课改的历程。2010年10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2012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向省政府就当年秋季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了专题汇报;5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全省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6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其中还包括9个附件:1.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与学分结构;2.浙江省普通高中必修课程调整意见;3.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4.浙江省普通高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5.浙江省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6.浙江省普通高中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7.浙江省普通高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8.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9.浙江省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意见。
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总体思路
核心理念: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浙江省这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选择性,选择是课改的主旋律,即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让高中生能多学些自己想学、有能力学、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学习成功的快乐,向着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总体思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
(一)调结构。
1.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减少必修学分,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各学科必修课程教学与选修课程教学中。专题教育列入必修课程。
2.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包括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等,旨在让学生形成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地方经济技术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休闲生活、知识应用等课程,旨在发展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包括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要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设四类选修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比例不超过60%;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比例不少于10%。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
(二)减总量。梳理与整合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必修课程基本、基础性知识要求,删减重复、非主干和过繁过难的内容,适当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习总量;原“选修IA”( IA是指定选修模块)和“选修IB”( IB是自主选修模块)课程模块列入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形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课程格局。
(三)优方法。
1.构建开放型选修课程体系。学校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制订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发选修课程,引进国内外精品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络选修课程,建立开放型选修课程体系。
2.扩大学校课程自主权。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和办学特色,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制定课程开设计划,科学安排课时与教学进度,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体现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3.学校每学期必须按规定开设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必修课程。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得超过26小时。控制各学科必修课程教学的课时总量,课时总量应与该学科学分相对应。
4.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学校要建立和实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人生规划教育,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制定个人修习计划。学校要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加强选课走班管理,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年级选课,允许学生到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行业企业修习选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探索必修课程的选课走班,让学生选教师、选课程进度、选修习年级。
5.改进教学方式。要求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学方式。严格控制教学进度和难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轻负高质,提升课堂教学品质。鼓励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6.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应在3年内完成普通高中学习,允许学生提前毕业。学生修习必修课程满96学分,修习选修课程满48学分(其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8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同时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达到规定要求,即可毕业。
(四)改评价。
1.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11门必修课程,各科目每年开考一次,分别在1月和6月施考。高中期间,学生参加同一科目考试次数最多2次,以最好成绩记入档案。
2.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重在过程,重在导向。要求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准确地将课程修习情况、个性特长发展情况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科学,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改进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与程序,提高信息化程度,力求简洁、可操作。
(五)创条件。
1.逐步实行普通高中学分制收费。将学费分为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实行学分制收费。在2012—2013学年选择若干普通高中进行试点。2014年秋季入学,在全省全面执行普通高中学分制收费制度。
2.增量教育资源要向课程改革倾斜。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深化课程改革的配套需要,逐步提高教师配备与培训、选课走班设施与设备等方面的课程支撑能力。有条件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区域为单位,做好课程资源建设规划,统筹选修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改革的重心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浙江的改革方案还提出,按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四大类划分建设选修课程,并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全省各普通高中不再有统一的课程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选择性,一方面,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建设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也确保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
(二)多头并进,解决深化课改难题。与所有的改革一样,此次浙江省自上而下发动的深化高中课改行动,注定会遇到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很多学校缺乏开设大量选修课的资源。为此,浙江省通过下列措施解决课改中的一些难题。
1.内掘外联开设选修课,解决学校开设选修课难题。不少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充电学习,学成后再回学校开设选修课,学校除给自觉充电的教师报销学费外,还给予额外的奖励。除了校内挖潜,浙江一大批普通高中学校开始把目光投向校外,积极与高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开发选修课,甚至直接引进校外课程资源。例如天台中学与浙江银轮公司等3家公司共同制定高中三年选修课计划,共同编写选修课教材。2012年,天台中学高一年级每名学生分别选修了普职合作、校企合作选修课程。一些优质学校还把目光投向了大学,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或邀请大学教师进课堂,共同开发选修课。杭州二中目前已经与周边高校合作开设了十几门课程。宁波鄞州中学与上海交大、浙江师大以及美国、英国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邀请教授到学校授课。
2.建立省级课程资源库,解决农村学校缺少资源难题。在课改推进过程中,农村学校和部分城镇薄弱学校存在选修课开不起来的现象,为此,浙江省采取统筹建设选修课程资源库的办法,重点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高中提供课程资源。2012年上半年,省教育厅发动各相关单位,通过各种途径面向高校、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和社会机构征集课程资源,如省教研室组织的“高中精品选修课”征集活动,省教育厅基教处组织的优秀选修课程电子教材征集活动,省教育厅高教处则动员在浙高校为普通高中开发大学初级课程等。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开发网络课程和电子学习平台,建立选修课程资源库,免费提供给农村高中使用。目前,浙江省教育厅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征集了3批选修课程,经评审后共上传了429门选修课到网络平台。在浙江,不少农村学校没有被动等待,而是发挥主动性,积极利用农村的特色资源开设了不少具有浓郁“乡土味”的选修课程。义乌六中是一所农村中学,以空间换资源,主动与当地民间剪纸协会联系,要求其在学校设立剪纸活动室和工作室,由协会会员免费为学生开设剪纸课,深受学生欢迎。
3.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应对教学管理难题。深化课程改革,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实行走课走班,如此大的课程变革,必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挑战。学校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新课改成了又一道难题。面对难题,浙江省在课改方案提出,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生应在3年内完成学业,同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
四、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一些学校的课程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存在“碎片化”倾向;二是不少学校在落实课改时与课改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开设的选修课水平还比较低;三是深化课改的配套改革有待跟进,如选课走班后,不少学校都存在教室不够用的情况。
本次考察,学习和了解了浙江省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路和具体做法,特别是其中“选修课的开设”、“省教研室和考试院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的合作机制”等,为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设广东特色普通高中课程教材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更加坚定了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考察组成员:李文郁、钟守权、王土荣、王益群、黄自成、吴有昌、陈式华、胡军苟、庞春敏。执笔:陈式华,审稿:李文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