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语文与课程教材建设的理性思考

撰写时间:2014-11-24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浏览量:

( 竞技宝官方网站 王土荣 )

     我省真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日渐深入之际,我发现处于教学上位的课程教材是否“真语文”,已成为一线师生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服务一线的教研员,虽然也不能一下子解决,但对此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却是非常必要而有益的。
    课程教材是按照国家意志、民族文化和价值取向,是教育的核心,它规定着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实施方法与评价制度。因此,将真语文提升到课程教材层面进行思考,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性思考。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材的基本理念是管理和控制,而且是以自然科学为模式,目标指向行为和结果的改善,重视教学技巧,追求范式的普适性与程式化,从量化的角度分析和处理教研问题,缺乏个性与创新。
    从哲学上讲,真语文是针对假语文提出的命题,假的内容很多,如没有语文知识、不培养语文能力,只为应试,内容不符合学生语言认知规律、思维发展,太政治化。为了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必须拨乱反正。
    真语文已经进行了许多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如能对学校现在的课程教材,也进行“求真”思考,真语文就可以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及形而上的哲学内涵。
    首先,确立以语文能力为标准的课程教材的知能体系。国内外母语经典课程教材基本点都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上,学生应在以下听说读写四方面获得发展。
    听:能够尊重他人发言,善于倾听,可分清事实与观点,把握他人所说内容的要点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够准确领会他人的口语表达,敏捷应对。发展聆听能力,特别是口语感知力。
    说: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说话自信、文明,仪态大方,养成使用普通话的习惯,乐于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表情达意,敢于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口述见闻。
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得体、清晰地使用口头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能解释“非文学材料”,包括图表、照片,要求使用卡片目录、电子媒介、百科全书、年鉴、图表集、政府资料等。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读:不仅是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而且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阅读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批判地、独立地阅读并具备一定的推理以及论证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如在各类文学作品欣赏、思考与创作中,开拓生活视野,关怀生命意义,培养优美情操,提升表达能力;在文化经典的研读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世界文化的多元存在,发展文化反思能力。
    写:最根本的是明心见性自成文,言为心声、真情实感。因为写作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自我深思与审视思考,是身心发展过程的灵魂历练,必须与自己的身心发展融合起来。人具有听、说、读、写的本能,能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可感知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可对事物进行类比、因果和逻辑推理,可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能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及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可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是成长中具有原点和根基意义的身心生活与体验,是超越应试技巧及备考资料的“矿藏”,只要把自己所听所见所所读思所感所想写下来,一切自然而简单的东西都会变得有了内涵、有灵魂。
    当然,“明”“见”就是运用技巧,表达“心”“性”,方法也是必要的,如时评事论中的以小见大、揭示本质,由此及彼、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探究原因,辩证分析、预测结果等就可以表达自己对某一现象的体验与思考。
    文为心声,学生可超越人伦至善、法规至尊、批判为上,逐渐进入心文至美的写作境界及思想乐园。
    应构建新型的中学写作教学体系,学生写作的理论与实践,全部建立在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使写作成为学生自身资源最智慧的开发、消费与增值。
    其次,明确“真语文”的课程教材是“属于学生的语文”。即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依据是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发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需求;特征是顺应与引导学生身心发展,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如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差异和分化越来越明显。不仅不同的学生个性有差异,水平有高低,而且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的课程也往往兴趣爱好程度大不相同。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实质是以开发人的智能作为根本动力,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或者说,知识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最快地最大限度地使知识、智能转化为经济。潜藏于人脑的智能是宇宙间蕴藏量及能量最大的能源,而且生生不息。只有通过课程教材教学进行开发,才能使之由内潜变为真正的能力。如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如果能够突出高中生特征,强调语言与思维,突出言语交际、批判阅读、创造性写作及综合性实践,以听说读写方面的基础学力和思维发展,突出文学创造性思考,语文就是学生资源的创造性开发与运用,就是对课程教材的自然超越。
    为此,应深入研究1-6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完善后的语文课程是生理-心理观感课程、运动课程、动手课程、活动性课程、记忆性竞赛课程、表达交际课程及幻想性课程。完善后的教材是玩中学、学中玩,在学玩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材。
    同样,研究7-9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引学生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与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里的现实反映的是学生的、与成人不一样的现实,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尤其在学生未达到较高境界时,为他们提供形象支持的素材,以帮助他们理解。这阶段的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喜欢争论和挑战,更多的内容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
    也研究10-12年级的学生,课程是必修、选修、综合活动、自学课程;或者是文化事理性课程、运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思维课程及创造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及发展追求,全部选最高级、或高中低搭配。多样、多层、多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我更行”。或者,高级中学都按照多元智能分班,七种智能发展对应七种职业选择及理论专家与实践专家的引领。
    再次,让语文成为教学相长的语文。从语文课程来说,“以师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充分关注并发掘学生的语言潜能,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都要有课程意识,要使语文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潜能。
    西方中世纪的课程史已经明确地把文法、逻辑和修辞作为必修的“三艺”,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大量的范文,就是接触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就是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人们的言语实践活动的内容就是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自然表达,英国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顺利而恰当的进行人际交往,阅读和听知的目的落在言语主体的理解、想象和反应上,文学教育的终归在于学生个体的兴趣和欣赏能力,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则是高素质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
    第四,让语文学习多元、个性与自主。国内外母语的亮点,都是课文选材广泛而新颖,生活化、多元化,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沟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母语知识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课文体裁丰富多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语文课程必须体现人的发展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如高中阶段,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素养普遍提高到新的阶段,同时也为不同心智不同需求的高中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新的体系是:语文必修+语文选修+语文综合课程+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课程资源和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选用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诚然,用真语文的思想思考课程教材,涉及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师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涉及如何将师生发展与语文改革的有机统一,我只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专家学者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本文发表于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2014年11月12日第一版,并以此开辟教材领域的讨论。同时,转载于《语文建设》2014年12月(首篇特稿)(发表时,题目文字有改动)

(共被浏览次数:334 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