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广东特色初中语文课程的设想
撰写时间:2014-12-12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 浏览量: |
文/竞技宝官方网站教学教材研究室 冯善亮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粤府[2012]107号)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东省初中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深入研究中外母语课程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广东特色初中语文课程的初步设想。
一、指导思想
(一)奠基于传统
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其根基在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语文课程的改革必须奠基于民族文化传统。广东特色语文课程必须以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适当突出岭南文化特色。
其次,要善于吸取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注意总结近百年语文教育经验与教训,尤其注意吸取新时期以来国内语文教育重大改革实验的优秀成果,根据汉语文的特点来编制语文课程。
再次,要重视研究和借鉴国际母语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取其精华,切实提高语文课程改革水平。
(二)立足于现实
广东省的课程改革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是在总结课改经验和反思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使国家课程在广东省能够得到最佳实施效果。因此,构建广东特色初中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广东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当代改革开放先驱前沿所孕育的独特文化背景,充分发扬广东近现代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要立足于广东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广东学生语言生活的环境状况、语文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性、基础教育地区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三)着眼于未来
课程总是面向未来的,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和创造未来的人才服务。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信息媒介巨大变革带来的信息形态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组织方式的变革,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充分利用其迅速、灵活、多元的优势,应对其使人的精神生活变得浅层化、碎片化的深刻挑战,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所需的媒介素养,并在课程的呈现方式上走向立体化、多元化。
二、改革思路
(一)理论引导
通过回顾语文课程改革的百年历程,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历次语文课程的改革基本上是经验型的变化,缺乏现代课程理论的指导,缺乏语言学习理论的指导。改革频频,但万变不离其宗,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变化。因此,迄今为止,语文课程依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课程内容。这已成为严重制约语文课程发展的瓶颈。
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希望以现代学习理论和课程编制理论为指导,来推动语文课程的改革:一方面借助现代学习理论来加大语文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开发力度,一方面利用现代课程编制理论来规范语文课程编制的基本流程。
(二)突出特色
1.立足广东语言生活实际和广东传统文化,增强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凸显广东地域文化特色。
2.强化基础教育12年语文课程整体规划,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
3.要有超前意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语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
三、具体内容
(一)完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关键,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根据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改进和完善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交际活动中出现了语言和视像等多种符号综合化的趋向,人类信息存储和传递日益数字化,这对人类吸收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素养的内涵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加强了对语文的实用性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应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的信息素养要求。例如,美国密苏里州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理解和评价口头和视觉作品(如讲述故事、辩论、演讲、多媒体产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英国则提出了“学生应学习如何成为故事、诗歌、戏剧以及非小说、媒体文本的热情、具有批判力的读者”,并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理解力”。
站在适应未来发展的高度,分析国际母语教育的新趋势,审视目前的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广东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
1.突出基础性。语文课程要牢牢把握培养学生规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这一核心目标,更加清晰地界定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必须落实的基础性目标。要加强对小学毕业生语文水平的调查,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起点,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初中语文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表现标准以及词汇量、阅读量等目标,确立初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语文素养的基准。
2.凸显应用性。要注重调查研究社会发展及高中阶段学习对于初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更多地从应用语文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确定语文课程的目标。改变语文课程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的定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强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强化适应社会交往与未来活动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3.体现时代性。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使学生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4.尊重多元性。语文课程要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注意鼓励学生发挥特长,积极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
(二)调整课程结构
在学科课程层面上,课程结构主要是指一门学科课程包含哪些内容(知识)要素,以及这些内容(知识)要素用什么方式组织起来。在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初中语文课程的结构基本上由读、写、听、说四个部分构成,在不同时期,各部分的说法有变化,在课程中比重有增有减,体现在教材层面则形成了综合型和分编型两种类型。但从课程实施层面看,一直以来,语文课程的结构比较单一、封闭,主要是围绕文选教材进行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导致了课文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这严重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效率。2001年启动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希望能打破这种结构,在内容上增设了综合性学习,推荐了必读名著,增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但总体来看,效果不大。
反思我国百余年初中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总结语文教育改革中影响深远的重大实验成果,借鉴世界母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我们希望以现代课程编制理论为指导,从组织学生语文学习经验的角度来调整初中语文课程结构,真正落实语文课程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各方面着手:
1.从语文学习活动的角度来构建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主要是从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因此,从学生的角度看,语文课程可被视为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在教师指导下提升语文素养的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语文学习活动的角度来构建语文课程内容,并以之为依据来编写教材,可以从课程的顶层设计上制约课程实施,从而真正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态,使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得到充分体现。
2.根据初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将课程内容按照阅读、表达、专题三大学习活动领域来组织。
“阅读”包括精读、略读。“精读”主要是语篇的学习,以经典名篇为主,注重诵读、精读;“略读”主要是整本书的阅读,是经典文学名著的集体阅读活动,将个人的阅读和集体的分享结合在一起,以培养读书趣味。
“表达”包括写作、口语交际。“写作”主要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作活动,是关键写作技能的训练活动;“口语交际”主要是各种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口语交际模拟活动。
“专题”相当于现行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但偏重于运用语文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大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相互支援,构成语文课程的有机整体。
3.明确规定三大学习领域的学习时间。将学习时间相对均衡地分配到这三大领域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课时安排上改变课程结构,杜绝语文课程异化为以单篇课文学习为核心的不合理形态。
课时分配建议按下表执行:
(三)开发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但一直以来,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具体的课程内容往往是以文体知识为核心的、静态的陈述性知识,没有形成切实而有效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也导致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文选体系,语文知识只是选文的附庸,或是附着于选文之中,或是游离于选文之外。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力求有所突破,但即使是最新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也还只是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简单地提出了最低限度的达成目标,并没有提出系统的课程内容。
只有改变这种缺乏具体课程内容的现状,语文课程才会具有可操作性,才不会继续重蹈以一篇篇的选文来代替课程内容的覆辙。因此,课程内容的开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
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应该着眼于构建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的关键知识(这里是在广义上使用“知识”这一概念),以关键知识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线索,建构主线突出、操作性强的初中语文知识网络。
所谓关键知识,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是基础性,这一知识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来说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知识;二是统摄性,这一知识能将众多的非关键性知识统摄于其周围,形成一个知识序列;三是生长性,这一知识应该能够生成、派生出其他相关知识。这样的关键知识,可以成为初中语文课程一个相对较长的学习周期(比如一个学期)中的核心内容。
从12年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整体序列来考虑,作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线索和核心的关键知识既要突出初中语文学习的独特规律,又要能够承前启后。开发这样的关键知识序列,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更需要实践的验证,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下面依据发展心理学中关于语文能力的理论探索,并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举例方式列举出一些初中语文三大学习领域中可融入的关键知识。
这里试作简要解释: 注:本文是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研究”(编号J13-002)初中语文子课题成果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参与了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本文原载于《课程教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
(共被浏览次数:348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