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 以美润心——“竞技宝手机端下载”第六十八场开讲
撰写时间:2023-03-25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 浏览量: |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美育目标,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充分发挥经典美术作品以美润心的作用。3月10日下午,“竞技宝手机端下载”第68场主题为“传承经典 以美润心”的研讨活动举行,在广东教育研究、广东教育Plus、中国教研网、广东教育传媒、触电新闻、粤教研、中国移动和教育、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粤教翔云直播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截至活动结束,点播量累计51.42万次。
竞技宝官方网站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曾令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李于昆,《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主编崔卫,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华年,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黄宏武、王荟姝,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员詹逸然,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黄伟明,授课教师清远市清城区凤翔小学向劲芳老师、东莞市道滘镇新城小学张雪涛老师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研讨活动由竞技宝官方网站美术教研员钟国荣主持。
本场大讲堂通过课例展示、专家点评、教研沙龙等环节围绕活动主题深入研讨,给出了传承经典、深研经典、启智润心、以美育人的思考和建议。形成两点共识:一是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美术作品的深度学习,需要结合学段特点,做好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资源的整合,育人实践的综合,教师素养的提升等多方面的准备。二是传承经典是一个时代的命题,需要一代代的美育人共同去追求、去探索、去实践,才能切实发挥经典作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价值和意义。传承经典,以美润心是核心素养视域下我省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对有效推进我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促进我省基础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来自清远市清城区凤翔小学向劲芳老师、东莞市道滘镇新城小学张雪涛老师分别带来同课异构鉴赏课《石壁上的九色鹿》。清远市清城区凤翔小学向劲芳老师设计“初赏——细赏——深赏”三个环节,以问题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讲解汇报等方法对作品进行认知和理解,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方法。
东莞市道滘镇新城小学张雪涛老师,通过“创设情境、上台体验、创编故事”等环节进行综合性教学,引导学生在中华经典美术敦煌壁画的深度学习中,了解经典,感悟经典,进而促进自身传承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华年对两个课例进行深度而精彩的点评。华教授针对课例进行回顾与分析,他表示:希望一线美术老师就“如何理解九色鹿壁画的内涵、思想以及所处的环境?九色鹿的课程资源如何挖掘?”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发多渠道、多维度、高品质的中华经典美术作品鉴赏路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李于昆、《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主编崔卫、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华年、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黄宏武、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员詹逸然、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黄伟明等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对中华经典美术作品开展深度学习,实现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目标?”的主题各抒己见,分别从一线教学、区域做法、大学视角等方向剖析问题,碰撞观点、交流研讨,给老师们带来了不同的启发与思考。
黄伟明老师认为要领会及践行新课程标准,通过观经典,听经典,演经典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在中华经典艺术作品的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成长。他举例清远开展的艺术大讲堂,一年四季以“只此青绿”“只此火红”“只此金黄”“只此雪白”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分别将美术,音乐,舞蹈和文学相融为一体的艺术活动,以此来构建审美愉悦型的美育课堂。
詹逸然老师指出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对中华经典美术作品开展深度学习,要注重甄别历代传世作品中的经典作品,要传递经典美术作品中的真实信息,要采用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黄宏武老师认为要构建学科育人模型,要落实经典美术作品深度学习的路径和抓手。他从深圳市构建“四维创变”促“整体育美”落地的实践,围绕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方法创新、学习场域、平台建设五个方面所做的探索进行分享,并发出对加强学科育人价值的呼吁。
华年教授强调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体研究,深入挖掘相关课程资源,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经典教学案例研究,做好选题、开发、整理与资源共享等工作,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华经典美术作品进行深度学习。
崔卫主编提出,经典作品的深度学习要以主题性欣(鉴)赏为抓手,通过开展范例教学,促进学习迁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他还提出如何区分不同学段鉴赏类课程难易度的命题,引发大家的深思。
李于昆教授作为本环节的总结发言的嘉宾,他从经典作品内容的选择,经典作品教学形式的探索,传承经典作品活动的带动与辐射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六位专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通过分享、交流与碰撞,探讨了“三种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有效实施的方法,阐释了对“如何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对中华经典美术作品开展深度学习,实现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目标”这一主题的深度思考和实践参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李于昆以《中华经典美术作品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为主题展开微讲座,他强调围绕新时代发展的意义、高质量展示的讲堂、深度教研学习探索等方面,探索中华经典美术作品对基础美术教育所带来的"新、高、深"的三重意义与价值。
“新”在新时代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他围绕时代发展、国家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视角,强调教师要依据新时代国家对学校美育教育的新要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对应新课标的要求,做好对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
“高”在高质量展示的讲堂。他指出要围绕新时代学生素养发展和创新课程结构,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注重对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教师队伍的培养。
“深”在深度教研学习探索。他认为要深度把握中华经典美术作品教学点两个纬度,分别是“优秀传统美术”“优秀时代美术”;要深度把握好中华经典美术与世界美术的关系;要深度把握好中华经典美术是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视觉载体。通过辩证和多元的深度学习与探索,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钟国荣老师在活动总结中指出。一是本次活动聚焦新课标,通过优化现有教学资源,凸显以美育人,以美润心的育人目标。两节同课异构课程采用大单元式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巧设任务,设置情境,活动育人,深入探索了经典进课堂的有效路径。二是本次活动聚焦经典美术作品,是对国家传承中华经典文化育人旨归的渗透,是落实新课标视域下开展经典作品教学的有益探索。
传承经典,以美润心,如何有效发挥经典美术作品启智润心的目的是新课标视域下的时代命题。本次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一线教师对“三种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新思考,也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促进我省基础美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