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怎么学?老师怎么教?新教材深解读:从“理论灌输”转向“知行合一”

撰写时间:2025-08-05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浏览量:

    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学生们到底该如何学?老师们该如何教?7月23日至25日,2025年广东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暨教研员研修活动在广州市花都区举行,这场汇聚了全省180多位教研员与骨干教师的研修活动,不仅深度解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以下简称《读本》)的核心要义,更勾勒出新时代思政课育人的新图景——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从课堂封闭到实践开放,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共鸣,一场深刻的思政教育变革正悄然展开。


新教材:思想引领、素养导向、实践落地

    翻开新教材与《读本》,“新”的核心要义跃然纸上。它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以“思想引领、素养导向、实践落地”为轴,搭建起系统化的育人框架。

    深圳市南山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袁丹洁在解读中强调,新教材最鲜明的特征是“与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精准对标,形成螺旋上升的育人链条”。从八年级教材到《读本》,内容设计既紧扣“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又遵循初中生认知规律,让抽象思想随年级提升逐步深化。


    湖南省教科院基教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教研员倪元利进一步指出,新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明确要求强化思想引领,注重情感熏陶,着力实践育人,避免机械教学。同时,新教材首次将“历史逻辑”纳入初中教学重点,要求从历史脉络中阐释理论必然性,如通过党史、新中国史解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必然;还强调“探求知识背后的思想”,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建设法治中国”单元中,不仅讲法律条文,更解析“法治与改革”“法治与德治”的深层关联。


    《读本》的编排更显匠心。肇庆市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梁巧玲解析道,《读本》以“十个明确”为骨架、“十四个坚持”为呼应,通过8讲16框的螺旋式结构,将宏大理论转化为初中生可理解的内容。“比如‘共同富裕’主题,从‘生活体验—理论解读—实践思考’三级递进,让学生从家庭收入变化感知国家战略发展布局。”

思政课堂:打破“照本宣科”转向“情境化、项目化、生活化”立体育人

    新教材的落地,倒逼思政课堂打破“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变革教学方式,转向“情境化、项目化、生活化”的立体育人大教学。

在教学展示环节,深圳、广州、东莞等地教师的实践给出了答案。深圳市坪山区坪山中学王若洁老师以“弘扬东纵文化,维护国家利益”为议题,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学生通过走访东江纵队纪念馆、撰写“红色文化保护提案”,在实践中理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珠海市紫荆中学王立国老师围绕“走近国家机构”设计大单元教学,通过“模拟人大代表提案”“机构职能角色扮演”,让抽象的国家机构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可解。


    “课堂不再是40分钟的封闭空间,而是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东莞松山湖教研员丁梦蕾在《法治兴则国家兴》教学设计中,以“校园欺凌如何依法解决”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查法条—模拟法庭—撰写维权指南”的完整过程,实现从“知法”到“信法”再到“用法”的跨越。这种转变背后,是课堂逻辑的重构——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教师主讲”转向“学生探究”,从“理论灌输”转向“知行合一”。


立德树人:培育有信仰、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新教材的每一页,都书写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其核心正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立德树人”看得见、摸得着。

    在价值引领上,新教材通过“历史与现实交织”筑牢信仰根基。惠州市第一中学黄立果老师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课中,以“建党百年来的三件大事”为经,以“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的当代成就”为纬,让学生在“知党情、明党史”中自然产生出“感党恩、跟党走”的情感认同。这种设计呼应了《读本》的编写逻辑——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融入历史脉络与生活细节,避免空洞说教。


    在素养培育上,新教材聚焦“时代新人”的核心能力。无论是“探访红色基地”强化家国情怀,还是“模拟政协提案”培养公民意识,抑或是“法治情景剧”塑造法治观念,都是在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正如参训教师所言:“新教材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考生’,而是能明辨是非、勇于担当的时代建设者。”


教师转型:深化理念认知 提升专业素养 促进实践转化 

    “新教材的落地,对思政教师提出了‘脱胎换骨’的新要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钟守权指出,教师需“深化理念认知、提升专业素养、促进实践转化”,这样才能适应新教材的变革。

    首先,政治站位要高。袁丹洁强调,教师须“以政治的高度校准学科的方向”,比如在讲解“国家利益”时,既要结合国际形势讲清“为什么维护”,更要立足民族复兴讲透“如何担当”,避免沦为单纯的知识传授。

    其次,学理功底要实。倪元利指出,教师要“探求知识背后的深刻理论”,比如讲解“共同富裕”,不能停留在“分蛋糕”的表层,而要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学理层面阐释,让学生理解其必然性与长期性。

    再次,教学方法要活。梁巧玲建议,教师要善用“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读书会”“时政述评”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分享对“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时代主题的思考。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许宇婷在“建设法治中国”教学中,以“小区充电桩安装的法治与德治平衡”为议题,引导学生在辩论中理解“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的深层逻辑,这正是“活课堂”的生动实践。


    “这场研修活动,不仅是对新教材的解读,更是对思政教育本质的再思考。”这是参加此次活动大部分老师的感受。当新教材的“思想之魂”与课堂的“实践之力”深度融合,当教师的“引领之智”与学生的“成长之需”同频共振,广东思政课正朝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oXfugcV6hGNPmqFPeNDrg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