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浈江“一核两翼五环六变”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撰写时间:2025-08-14 来源: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县(市、区)教研项目(韶关浈江) | 浏览量: |
作为粤北欠发达县域,韶关市浈江区教育面临着教研职能滞后、资源分散、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等诸多挑战。2021年,浈江区成功申报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首批县(市、区)教研项目,以“创新联合研训模式”为突破口,构建“一核两翼五环六变”区域教研体系,开启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系统性变革。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浈江区实现了教研体系的转型升级。
一、精准破题:直击欠发达地区教研痛点
传统教研模式在欠发达地区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浈江区直面问题,通过深入调研与理论分析,精准定位三大核心问题:
(一)职能错位,教研价值偏离
传统教研过度聚焦于升学考试、成绩排名等,忽视了教师专业引领与发展服务的核心职能。教师培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解决课堂实际问题,导致教研与教学“两张皮”现象。
(二)资源分散,协同效应不足
区域内校际、学段、学科间壁垒分明,优质资源难以共享。城乡教育差距显著,薄弱学校缺乏专业支持,教师发展呈现“单兵作战”状态,难以形成合力。
(三)理念滞后,创新动力匮乏
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深,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研方式依赖经验驱动,缺乏实证研究与信息化支撑,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需求。
二、体系重构:构建“一核两翼五环六变”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浈江区提出了“一核两翼五环六变”联合研训模式,以系统化设计推动教研生态重塑:
(一)一核引领——构建区域联合研训新模式
“一核”即联合研训模式,指由专家学者、学科教研员、一线教师等组成的团队,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的教研模式。
教研项目立项之初,得到了省、市教研部门以及东莞理工学院、韶关学院等高校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浈江区选取了城乡不同发展层次的15所学校作为项目学校,25名区级专职教研员、72名区级兼职教研员加入到教研共同体队伍中,形成“省-市-区-校”联合研训模式下的体系架构,即“省教研院+市教科院+区教师发展中心+项目学校”的教研机构和“高校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教研网络。
(二)两翼齐飞——构建区域教研新体系和优化教师发展新格局
“两翼”即构建研训一体的教研新体系和校本专业支援的教师培养新模式。
一是着眼于区域教研体系的优化,构建区域教研新体系。浈江区建立了教研论坛机制,开发了教研员核心素养诊断测量工具,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维度诊断教研员队伍,形成了《浈江区教研员素养调研报告》,设计了教研员能力提升课程,形成了“专家主题讲座——教研员主题发言——教研故事分享——项目校校本研修案例分享”的论坛交流范式。各学科教研员和项目校教研骨干们积极参加论坛交流,撰写教研故事,以小故事引发大思考,进一步提升了教研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是着眼于区域教师培训模式的优化,建立校本专业支援模型。浈江区以培训师和工作室为平台,校本专业支援为手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浈江区在韶关市率先打造了一支25人的高水平培训师队伍,培训师团队深入学校诊断,依据校情、师情、生情差异,开展校本专业支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此外,浈江区还依托33个省、市、区级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需求,将理论导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联合研训团队,围绕教育理念、课程标准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基于教学事实开展课例研究,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开展联合研训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五环衔接——以联合研训提升校本教研实效
浈江区建立了五环衔接的实施环节,服务于学校校本教研。即构建省、市、区、校的联合研训共同体,“蹲点到校—主题导向—协同发展”的校本支援视导模式,“解读数据—课堂观察—反思研讨—集体备课—评价反馈”的校本研修模式,三阶段两反思的课堂教学改进模式,聚焦真实问题—汇聚团队智慧—共研行动方案—行动体验应用—评估应用效果的校本专业支援流程。
一是立足校本,助力学校变革校本教研模式。浈江区充分依托东莞理工学院、韶关学院等高校力量以及东莞市寮步镇、石龙镇、松山湖对口帮扶镇街的优质名校力量,结合本地专兼职教研员、培训师的力量,深入到项目校(园)进行教学视导,诊断调研,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学习需求出发,通过五环学习流程,开发设计项目校送培课程,引领项目校(园)的教师从依靠“输血”到主动“造血”,累计深入15所薄弱学校开展集体教学视导活动,开展教研帮扶活动605次,有效推动了学校校本教研。
二是立足课堂,助力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浈江区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两个落差的问题:一是从课标的指导思想到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的落差;二是从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的落差。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形成了五环十四步的研课流程,通过活动准备、集体备课、模拟上课、现场上课、成果凝练,让老师们想明白、说清楚、上出来、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三段两思的教研新形式,“三段”即让教师们深度经历“观课诊断—重构教学—课堂评价”三个阶段,“两思”即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以及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
(四)六变转型——赋教师发展之能打造风采教育
“六变”是教研项目研究的追求目标,即通过“一核两翼五环”的实施策略,推动教师发展中心实现六个转变,打造风采教育。一是在角色定位上,由领导、管理角色向研究、引领、指导与服务角色转变。二是在体制机理上,由上位统一的、线性的教研向重心下移、个性化定制的教研转变。三是在工作内容上,由研究知识传承向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转变。四是在工作方法上,由基于传统的经验型教研向基于信息化平台、大数据与实证研究的教研转变。五是在教研形态上,由相对封闭走向活跃开放,变校园、师生被动参加为主动参与。六是在机构治理上,由传统事务性管理向现代人本治理转变。
三、成效显著: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浈江区的教研改革成效显著,多项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一)区域教研品牌凸显
浈江区获国家级“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等称号,项目建设成果在《小学教学》《教师教育论坛》发表。2023年10月,“竞技宝手机端下载”专题报道浈江教研项目经验,点播量超50万人(次)。
(二)教师专业成长提速
项目组11人入选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8人晋升正高级教师,3人获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称号。2023年,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省级一等奖1人次,二、三等奖18人次,居全市首位。
(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学生学业水平连续三年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在全国义务竞技宝官网链接下载中名列前茅。和平路小学创建成为省级校本研修示范校,市八中、执信小学、建国幼儿园等6所学校获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称号。
(四)成果辐射效应显著
项目组累计开展区级以上经验分享84场。2023年4月,浈江区在全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成为粤东西北地区教研转型的标杆。
四、反思与展望:探索欠发达地区教研新路径
浈江区的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教研体系。未来,浈江区将探索“人工智能+教研”新形式,破解资源瓶颈,提升“输血+造血”新能力,激发基层学校活力,形成“教研+”的欠发达地区的教研新样态,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