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做法与思考
撰写时间:2016-03-16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 浏览量: |
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易正新
(2016年3月15日)
一、“十二五”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回顾
(一)成立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壮大教育教学科研力量
教育教学科研力量是一个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教学良性提升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壮大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完善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助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经市政府批准,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5年5月成立。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惠州市教育局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由市财政局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核定编制23名,内设办公室、学前与义务教育教学研究室、高中与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科研管理中心。
(二)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此,必须向教学要效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挖掘课堂教学潜力。我们高度重视自主高效课堂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认真探索实践,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已基本上在推进“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如崇雅中学积极探索出“三段九元”高效课堂模式、惠阳一中实验学校探索出“三案六步” 高效课堂模式;龙门旧梁小学(教学点)也积极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2015年语文、数学合计平均分152分,在全县小学中名列前茅。又如南山学校 探索总结出“121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该校中考成绩、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中考成绩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连年中考成绩在惠城区遥遥领先。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合理规划,有序推进。2012年12月,我市提出一年内所有高中学校都要开展自主高效课堂的改革探索。2013年,在惠阳崇雅中学高中部举行自主高效课堂改革探索现场推进会。2014年,在全市高中学校巩固和深化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要求全市所有中小学都开展探索,努力形成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市教育局成立全市自主高效课堂改革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陈可辉局长和教研室主任担任这两个小组的组长;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学校也成立相应的自主高效课堂改革领导小组和学科研究指导小组,用行政的力量去推动,从专业的角度去指导。在自主高效课堂改革问题上,校长能否意志坚定、克难奋进、凝聚力量、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考验一个校长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各位校长认真组织开展自主高效课堂改革,团结领导班子,争取广大教师关心、理解、支持和参加,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3.及时总结,生成模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我市高中学校全面铺开:市一中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市实验中学实行“三环节”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市东江高级中学实行“三环七步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惠阳区崇雅中学高中部形成“三段九元”高效课堂模式,惠阳一中高中部实施“三案六步”高效课堂模式探索。龙门县分批派教研员和高中各科教师到崇雅中学和增城菊泉中学跟岗学习,在全县探索推广“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惠东、惠城、博罗、仲恺等县(区)学校积极学习探索“学案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4.激励评价,奖优评先。打造自主高效课堂,需要相应的经费投入,比如导学案的印制、专项课题的研究经费、外出学习培训费用等。市、县(市、区)教育局都争取财政支持,拿出专项经费;各实验学校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筹措专项改革经费,为自主高效课堂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我们也将“自主高效课堂”建设纳入专项评价和综合督导评估,将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自主高效课堂改革纳入绩效考核管理。围绕“自主高效课堂”这一主题,开展系列评比表彰活动,如通过学科“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推动学科“高效课堂”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教科研评选活动,包括十佳学科青年教师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示范科组评选、优秀教研工作者和自主高效课堂先进集体与示范学校评选等,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三)打造“教研联盟”平台,提升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成效
1.推进资源共享,大力实施联盟互动战略。以高考为抓手,实施“质量兴教工程”,打造普通高中学校多种联动发展平台,充分发挥“8+6”高考联盟、“艺术高考联盟”、“面上高中教学联盟”、市直高中“金拳教学联盟”和市核心备课组的联动、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巩固强化全市高考备考“一盘棋”战略,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质学校龙头带动、校际联动协同并进的良好格局。
2.构建平台,创建网络信息化教学教研新模式。网络信息化教学是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传播信息最大化的有效手段,是城乡联动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途径,符合21世纪信息网络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我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得益于积极构建各种多媒体网络教学教研平台。一是实施“校校有网站、人人有网页”工程;二是加快惠州教育数码网教学资源库建设;三是打造学校、学科和市、县(市、区)教研部门三位一体网络教学教研交流平台;四是积极探索基础教育网络远程教学和师资培训模式,提高教学教研效率。
(四)施行城乡联动,推动均衡优质发展
我市各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为深化“六支援、三联动”的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我市申报省级课题“惠州市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探索与实践”,该课题组在城乡联动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荣获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具体做法:一是推进城乡教师交流,鼓励重点学校与等级学校教师下农村和山区任教(支教);二是实行城乡学校结对“捆绑”式发展,组织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结成对子,实现联动双赢;三是选派农村学校优秀校长到市、县(市、区)的重点中学、等级学校挂职跟班学习;四是送培下乡(千师进村校),“惠州教育拔尖人才十百千”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深入农村学校开展教师培训、优质课讲授等教学教研活动;五是以首席教师、特级教师为主的专家教师示范课下乡活动,推动农村学校教学教研质量水平快速提升。
(五)借鉴外部经验,确保教育教学科研理念的先进性
为适应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师工程”等学习培训机会,加强学习,提升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科研业务水平。
1.“请进来”。每学科每学期至少请一次专家来我市讲学。“十二五”期间,先后聘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省内外专家100多人次来我市讲学,他们中间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校长、省市级教研专家和课改专家等,分别从校长层面、班主任层面、学科教学层面为惠州教育教学带来一股股强劲的思潮。通过这些讲座,有效提高了各科教师及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在高效课堂、高考备考方面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2.“ 走出去”。“十二五”以来,先后带领校长、年级主任和学科组长等团队考察学习合肥168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成都棠湖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杭州笕桥实验中学等一批课改名校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尤其是2014、2015年,连续组织教研人员与教学教研管理人员赴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研修学习。培训期间,高校专家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管理、教学法、课程改革、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等方面为我们作深入的培训与指导。高校专家与苏、浙同行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开阔了大家的教育教学视野,有力地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十三五”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展望
(一)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长效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我市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保持良好上升态势,必须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长效保障机制。我们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努力。
1.加强教育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相比许多兄弟地市,我市的教育教学科研人员与经费都严重不足,各县(市、区)更是没有配齐配足专职的教研员。我们将努力争取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落实教研人员编制问题,增加教研员数量,壮大教研力量,在“十三五”期间争取将我院在职在编人员扩充到60人。
2.加大教育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目前我市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专项经费仍很缺乏,制约了教研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无法更卓有成效、更有创新精神地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没有“教育科研”专项财政经费,省、市等各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及奖励缺乏财政经费支持,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定受到影响和制约。“十三五”期间,我们力争获得市财政“教科研专项经费”立项,加大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专项经费投入,确保教育教学科研经费来源常态化。
3.健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机制。目前我们虽然在教学质量测评与监控、教研教改和教学评优、组织管理教育科研课题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研制了一些方案,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教育教学科研机制仍不健全,与教育、教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教研先进地市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十三五”期间,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业绩,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教科院工作成效过程监督和科学评估机制、教研员专业成长规划机制、学校教学质量科学评价与考核机制等。
(二)整合教育教学科研力量,推进教育教学科研模式创新
“十三五”期间,我市拟从专职、兼职、外聘三个方面整合教育教学科研力量,进行模式创新探索,即今后的教研人员除公立在编的专职教研人员外,还准备从市内一线教师中抽选一部分兼职教研员,另外从高校或省内外一线名师中聘请一部分教研员。期待以高校专家教授先进的教育教学教研理念、高超的教科研理论知识指导我市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与学科、学术前沿接轨,大力推动教研工作现代化发展;以省内外一线名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业绩引领带动我市广大教研工作者、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促进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三)强化研修,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育教学科研队伍
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科研队伍的思想业务研修,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教研员立足岗位实践,通过网络学习、访问研修、学术交流、深度考察等多途径学习进修活动,提升专业素养;通过多途径培育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学术成果,提升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者的思想理论和学术业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支学术型、研究型综合素质高的教育教学科研队伍。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想做好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一是必须通过我们的思考、实践与业绩争取领导对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视与投入;二是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使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保持常态开展,在常态中努力创新、在创新中促进常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