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韶关劳动教育教研帮扶初中劳动专场举行
撰写时间:2025-03-13 来源:竞技宝官方网站 | 浏览量: |
为深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竞技宝官方网站近日组织省级教研专家团队,走进韶关市第八中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帮扶活动。此次活动以初中劳动课程实施为主题,通过“集体备课-示范授课-研讨评课-专题讲座”的多元展示交流模式,为韶关劳动教师专业发展打造沉浸式教研样板,助力教育公平和资源均衡发展,共同绘制粤北教育新图景。
一、集智破壁·双向赋能——莞韶教师共研课程新生态
3月4日下午,集体备课会议在韶关市第八中学拉开帷幕。竞技宝官方网站学科教研员、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教学团队、韶关市劳动课程骨干教师等与会者们齐聚一堂,打破地域界限,共话教育新篇。会议以“劳动教育如何实现五育融通”为核心议题,教师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此展开深度研讨:或立足教学实践,分享创新案例;或交流育人智慧,凝聚思想共识,为后续示范课展示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石,也为区域教研协作注入蓬勃生机。
二、授课示范·古今交织——师生互动共创教学新风采
3月5日,一场跨越时空的教学对话,在韶关市第八中学精彩上演。由韶关八中成梅梅老师执教的《品篆刻之美——探索实践》示范课,以篆刻艺术为切入点,将非遗文化与劳动创造巧妙融合,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
课堂上,成梅梅老师以生动的讲解和精湛的示范,引领学生走进了篆刻的艺术世界:他们手持刻刀,在青田石上运刀如笔,感悟篆刻的独特魅力;在印稿设计和朱白相间之中,体验“印石有声”的匠作乐趣。每一刀落下,都是激情与热爱的交汇;每一方印章,都是劳动创造与非遗技艺的凝结。通过这一堂课,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篆刻技艺,也在笔下的一点一横长中,提升了审美能力,更加感悟了“千年传承”的深厚底蕴,彰显文化自信。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传统艺术的浸润中得以升华;而非遗传承的使命,又将在年轻一代的劳动创造中焕发。
与之呼应的,是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王文军老师的科技劳动课《执科技之笔,绘强国蓝图——热转印技术赋能个性化文创产品》。课堂摇身变成了一个微型科创小工坊,在王文军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学习了热转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他们运用电脑软件设计出各自心怡的图案,再操控热转印机,将其图案印制在杯子上。当一件件充满个性与创意的文创产品在手中诞生时,学生们的脸上绽放出喜悦与自豪的笑容。
王文军老师寓教于学,育才于勤,让看似高深又遥远的科技,此刻却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劳动中求进步。这便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当韶关图标遇见非遗篆刻,遇见智能转印,劳动教育便与传统文化碰撞,也在技术引领中迸发出时代活力。
三、三维评课·多元共生——双边研讨共构成长新平台
示范课结束后,评课环节随即展开。教研帮扶团队与韶关市教师代表围坐一堂,对两节示范课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们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等维度,充分肯定了授课教师的创新实践与教学成效,同时针对课程优化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四、专题讲座·云程发轫——实践创新共赴劳育新时代
下午,两场的专题讲座在韶关市第八中学开展。第一场由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邓汉盘老师主讲,他在《创造性劳动的区域实践》的讲座中,围绕创造性劳动政策支持、东莞市劳动教育现状、创造性劳动的实施、以及创造性劳动课程保障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莞式经验"破解劳动教育落地难题。尤其在课程保障方面,提出了课程的本土化、普及化、融合化、数字化、以及家校社协同的建设性意见,为韶关市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紧接着,第二场讲座由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郭鲲鹏主讲,他以《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主题,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广义性概念、现状、理念、原则、机制以及案例。特别是在案例中,生动展现出了劳动课程资源的融合性,既有把音乐歌曲融入劳动教育的创新之举,也有将学生劳动作品转化为产业成果的市场效益,精彩纷呈。
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梁惠燕在总结时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新时代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找好劳动项目、找准教育契机,充分发挥劳动实践育人的的功能;第二,在劳动课程中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初中学生主动探索和认识自我、积极参加职业体验、合理管理生活与学业,理性规划职业与未来;第三,以劳动教育为支点推动五育融合,建设校内全员育人以及校家社共育的新生态。